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148课:以德化人的陈寔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2-12-19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能够以德立身赢得好名声,也能以德立家培养出贤德的儿孙,在官场以德待人到能把对立面转化成朋友,更经典的是以德化人成功劝谕改造了入室的窃贼,还为后世小偷留下了“梁上君子“的雅号,在东汉末年乱世中,陈寔算是又一位时代虽政治腐败而民风未糜烂的样板人物。

陈寔(104—187年),字仲弓,东汉颖川郡许县(现河南许昌)人,是名噪一时的道德名士,获得“德星”的美称。

陈寔出身微寒,从小聪慧,立志勤学。年轻时,被县令邓邵发现,保送进入太学学习。从太学学成归来后,颖川县曾发生一起命案,县里杨吏怀疑是陈寔所为,因而拘捕其入狱受审,后来尽管澄清事实却吃了不少苦头。谁承想陈寔后来当上颖川郡督邮,主管督察县官吏,这令杨吏恐惧不已,陈寔听说后,不仅不记前嫌,还以德报怨,通过新县令主动要求面见杨吏安抚他,表示:“我毕生追求君子风范,如果和他一般见识,岂不与俗人无异?”杨吏听闻后连忙登门赔礼道歉,俩人还成为朋友。

在陈寔担任太丘长期间,清正廉明,安抚以德,体恤以仁,劝课农桑,降低赋税,减轻刑狱,倡导教化,爱民如子,留下了“牛车赴任”、“陈寔遗盗”等脍炙人口的佳话。

在太丘时,有一年年景不好发生灾荒,民众十分困难。一天陈寔发现家里房梁上趴着一个小偷,他没有声张,而是把儿孙都召来开现场会,教育儿孙做人道理,借机让小偷听到:“你们个个都要努力上进,不要养成坏习惯,防止走上邪路。其实,做坏事的人,未必本来就坏,只是有了坏习惯,又不知改正,久而久之,习以成性,以致落到这个地步。”孙子不解地问:“爷爷,您讲谁‘习以成性’呀?”他手指房梁对孙儿说:“讲的就是这位梁上君子啊。”

小偷大惊,连忙跳下地叩头认罪求饶。陈寔没有怪罪,反而劝导说:“看你的样子,不像坏人,应该深刻反省,改过自新去做个好人。我家也没有啥财宝,就给你两匹绢救一下急吧。” 故事传出后“自是,一县无复盗窃。”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太丘吏民集资,建造一座“无梁亭”,寓意为:无“梁上君子”藏身之处,以致全县不再有盗窃,歌颂陈寔以德治县的功绩。

其时东汉已进入帝国生命晚期,外戚和宦官,互相倾轧,轮番掌权,朝纲败坏。当时,太丘县隶属沛国,沛相国胆大妄为,违法加征赋税,陈寔申诉无门,无力抵抗,而又不愿跟从去盘剥百姓,愤然解绶挂印,弃官回家,他说:“不做官则已,做官就要为民,不能为民,官不做也罢。”这就是他的为官之道。

166年和169年,陈寔在朝廷两次“党锢”案中受牵连,第一次为了减少波及他人,他主动投狱,忍受了髡刑的耻辱。第二次“党锢”案,他再次被捕入狱,幸而因自己曾礼待大宦官张让才被免除死刑,革职归乡,不得为官近20年。

陈寔的品行端方,他修身养性,齐家育子,公平待人,受到人们敬仰。当地流传谚语:“宁为加刑罚,不为陈君短。”陈寔在朝廷公卿们的心中,也有很高的威望。每次公卿补位后,公卿们都说,陈寔德高望重,未登大位,我等惭愧先登了!

党锢解禁后,朝廷又多次征召,拟进“三公”之位,他都不相应。灵帝中平2年(187),陈寔去世,享年84岁。自发来送葬的三万多人,前来的车驾数以千计,朝廷谥号为“文范先生”。

王子曰:东汉末期,外戚专权,宦官乱政,党争连连,而屡有陈寔这样的道德模范出现,所以说声教虽在上层废弃,而清廉之风,却仍在民间保存,他是和范滂一样的标杆式的清廉人物。

王子的母亲身上也发生过类似陈寔的故事,上世纪70年代一天下午她去王子二姨家,发现门没锁,喊了几声却无人答应,走进卧室一看,一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趴在床下瑟瑟发抖,这人是附近街上的小伙子,看情形明显是趁别人家里人都上班上学去了,伺机来偷盗的,王子的母亲当时让这小伙子从床下出来,对他上了一堂“道德法制课“,之后就放其回家了,那个年代如果扭送去派出所,这个小伙子必定坐牢,一生就完蛋了。据母亲说,后在街上遇到这个小伙子,他都绕着走开,不敢照面,看来还是有羞耻心的,当时放过他看来没错,既阻止了盗窃发生避免了损失,又教育挽救了一个年轻人,算是做了一件功德善事了。母亲曾几次用此事教育我们,故而印象深刻,当写到陈寔的故事,不由得想起一生善良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