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77课:朱熹的民本思想和实践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1-07-26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为学须先立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和“继往开来”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都出自宋代大儒朱熹。他一生醉心建立书院讲学,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修订《四书集注》等重要著作,在传承发扬古代典籍上立下功劳,他建立了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他提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引用了代表朱熹民本思想的这句名言,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朱熹不仅宣传民本思想,在其数次为官期间也着力进行着具体实践。

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朱熹(1130915日~12004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因去世后朝廷谥号为,又称朱文公。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称朱子,是继孔子、孟子千年之后弘扬儒学的杰出大师。

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十四岁时父亲朱松病逝于建瓯,把他交义父刘子羽抚养,义父视朱熹如己出,在自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命名为紫阳楼。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22岁,朱熹再次入都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24岁朱熹至同安上任。提出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并以此管理县事,他任上排解了同安、晋江两县的械斗,整顿了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了经史阁,他主张减免经总制钱,减轻人民负担。

在他33岁时,宋孝宗即位,下诏征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书,提出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细陈述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但因得罪了当时主张和议的丞相,其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求归崇安。

乾道四年(1168年),崇安发生水灾。朱熹力劝豪民将所藏粟米发出赈济饥民,还向官府请贷粮食六百斛散发老百姓,使灾民不致挨饿。

乾道七年(1171年)五月,为了根本上解决百姓灾年生计问题,创建社仓。这种做法可以减轻贫民困难,缓和社会矛盾,也减轻朝廷的施政压力,后为许多地方所仿效。

淳熙五年(1178年),宋孝宗任朱熹知南康军兼管内劝农事。淳熙六年三月,50岁的朱熹到任。当年又遇到大旱,灾害严重,朱熹到任后,即着手兴修水利,抗灾救荒,奏乞免除星子县税钱,使灾民得以生活。

淳熙八年(1181年)八月,时浙东大饥。因朱熹在南康救荒有方,宰相王淮荐朱熹赈灾,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为解救灾民,朱熹迅速采取了几项有力措施。他在浙东劾奏台州前任唐仲友不法,得罪唐的亲家王淮,又去职离任回家。

绍熙元年(1190年),61岁的朱熹到漳州赴任知府。朱熹在漳州的施政变革措施,主要体现在正经界、蠲(免)横赋、敦风俗、播儒教和劾奸吏等方面,力图减轻农民负担,虽因损害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后者的强烈反对,部分措施无法施行,但是却体现了朱熹一贯的以民为本思想,体现其为民为国的情怀和担当。

绍熙五年(1194年)九月,朱熹于行宫便殿奏事,当面对宋宁宗提出正心诚意和读经穷理的提议,十月十四日,朱熹奉诏进讲《大学》时,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八目,希望通过匡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引起宋宁宗和执政韩侂胄的不满。因此,朱熹在朝仅46日,被宋宁宗罢去了待制兼侍讲之职。此后再也没有为官了。

通过孔孟儒家学说的建立和传播,形成了2000多年来中国文化的主体,又经过程朱对儒家文化的加工,增添了中国文化主体的内容,形成了中华文化中仁的思想、义的导向、礼的制度、智的追求和信的坚守等优良传统,值得注意的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还形成了凡事正“名”,凡事求“理”的习惯,这和朱子理学应该不无关系,在朱子看来,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人有人理(伦理),事有事理,物有物理,道有道理,万事万物离不开一个“理”字,这实际上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社会规律性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同时因人又有“人欲”这一客观存在,在“天理”与“人欲”的矛盾中,提倡“人欲”服从“天理”。因而在处理社会关系乃至人际关系中,君臣之间、君民之间,官民之间,民众之间,邻里之间、朋友之间、家庭内部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关系,首先是各安其“名”份,然后在此基础上循“理”以“礼”相待,则国家、社会、家庭和谐关系可得,社会矛盾在“礼”、“理”的原则之下有效预防、处理和化解。这其中合理之处既是当代中国人文化自信之源,其运用也有利于治国理政之道。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吸取包括朱子理学思想、教育思想、治国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是当代中国学人重要的课题和重大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