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60课:周敦颐和《爱莲说》的故事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1-03-29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莲,花之君子者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宋代周敦颐以一篇《爱莲说》,把莲花比作“廉花”,从而一语奠定了莲花作为清廉之象征的地位,作者自己也因开创理学之功和身兼廉能之名,而在儒学一脉地位尊崇,他结伴游历四方的潇洒让人羡慕,他提倡学“莲”之清廉的思想异常珍贵。

1036年,时任龙图阁学士郑向按照惯例推荐了自己的外甥周敦颐做了个主簿。,在宋朝在科考做官之外举荐做官也是常见的现象。但因为郑向第二年就病故,所以,周敦颐后来只是在地方做过一些职位比较低的小官,但他成了后世尽人皆知的廉官。

周敦颐做过最大的官不过是知南康军。军,是宋代县以上的行政区域,相当于一个府或州,做过此官的还有宋代的朱熹、文天祥等名人,并不算位高权重的位子。一个地方小官能能够名留青史,原因在于其人其文。

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他著有《周元公》、《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元公集》)等。周敦颐所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提起周敦颐,人们不会不想起他的传世名篇《爱莲说》。但是仅仅凭一文就能名传千古还是不够的,周敦颐不仅在《宋史》有传,而且在南宋淳祐元年,被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从祀孔庙,这是古人最高等级的礼遇,大凡能从祀孔庙的要么是文化开山祖师权威,要么是忠义之士如爱国忠臣文天祥。选拔从祀孔庙的人到宋代形成制度,在宋理宗的诏书中他被赞扬到:“朕惟孔子之道,自孟轲后不得其传。至我朝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真见实践,深探圣域,千载绝学,始有指归。”

周敦颐是作为两宋从祀孔庙的领头人,当之无愧,他被奉为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当年周敦颐的上司,“二程”程颢、程颐父亲程珦因“视其(周敦颐)气貌非常人,与语,知其为学知道”,便让二子前去拜师。

宋代名人黄庭坚称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

周敦颐最大的业余爱好是热爱山水,在为官三十多载中,他“在薄宦有四方之游;于高贤无一日之雅。”跟他同游的有范仲淹、胡宿等当朝名士,或者是程颢、程颐等他的学生,也都是当代大儒,还有就是一些高僧、道人、隐士。据说王安石年青时因为几次登门都没有机会见到他,恚然慨叹:难道只有我没有机会“求之六经”吗?若干年后两人相遇,相谈甚欢。

周敦颐不仅别人喜与其同游,更注重同游人物的选择,他写道:“寻山寻水侣尤难,爱利爱名心少闲。此亦有君吾甚乐,不辞高远共跻攀。”在出游中,他一不追逐名胜古迹,二不追寻风水宝地,三不与志道不合者游,四不用公款游玩,而是于游中寄兴修怀,感悟人生,修心养性,体验自然乐趣。

长期的游历感悟和为官生涯,使得他有着深刻的感悟,嘉祐八年(1063年)的5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致,大家便相约写诗作文。周敦颐一气呵成挥笔而就一篇一百一十九字的散文,就是名传后世的《爱莲说》,时年四十七岁。他以莲自喻,表达自己特立独行的高尚爱好和清廉之志。声明不爱菊,表示不逃避社会责任,不学陶渊明挂冠隐居,独善其身;声明不爱牡丹,表示不学人做官取巧作秀,追求大富大贵。

  周敦颐第一个官职是分宁主簿。当地曾有一个案子久决不下,周敦颐到任后,“一讯立辨”。令人惊讶叹服:“就算是老吏都做不到啊。”很快被推荐做南安军司理参军。有个人犯了罪,但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却想重判他。王逵是著名的酷吏悍吏,周敦颐却不怕,与他力争,在王逵不听劝说时,决定弃官而去,说道:“这样的官有什么可做的!杀人以媚上,我决不做。”一句刺耳的话惊醒了王逵,囚犯得以幸免,王逵后来还推荐他升官做郴县县令。

  周敦颐做官以廉判明断著名,一生辗转多地劳累奔波,却并不感觉苦;尽管铁面无私,堵住了一些官员谋私的途径,但他一生没有公敌,也无私仇,真正做到了“官清赢得梦魂安”。著名学者兼政治家吕公著曾以身家性命担保推荐他:如果今后周敦颐如果收赃纳贿,愿“甘当同罪”,可见周敦颐廉名之盛。

他主张为官崇拙去巧,立诚立信。世人大多乐做巧官,不做拙官。周敦颐反对巧者,认为巧者好张扬夸大;提倡拙者,认为拙者注重实际。巧者处处为己,机关算尽,往往灾祸及身;拙者不求多得,奉公守法,身家康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