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41课:倾心为民造福的况钟
作者:王冬老师廉洁课     发布时间:2020-11-23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关闭】

王子曰:小时候看过戏曲《十五贯》,是个反映清官破解冤案的故事,那时知道了况钟是个能机智破案,洗清冤狱的官员,后来才知道他为官造福百姓,得百姓多次挽留留任,去世后为百姓建祠常年纪念,从老百姓的所为课反证,其为官为人都达到很高境界,堪为官员一面明镜。

明史·况钟传》记载,况钟(1383-1442)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江西靖安县龙冈洲(今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人。况钟是明代一位受苏州百姓爱戴的清官,被当地人民称为"况青天",和包拯"包青天" 、海瑞"海青天",并称中国民间的三大青天。昆剧《十五贯》,歌颂况钟刚正清廉的思想品格和深入实际的求实精神至今仍在人们心目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况钟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认为他才华卓越,将他推荐为仪制司主事之官,之后又升为郎中。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适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既重要又难治;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各自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况钟因为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

况钟的前任知府对讼案"累年莫决,囚多死于淹禁"。况钟上任后,即着手处理这些案件。苏州府管辖七个县:吴县、吴江、长洲、常熟、嘉定、昆山、崇明,况钟一个县一个县地轮流审问案件,不到一年,"勘部过轻重囚一千一百二十余名,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咸颂包龙图复生。"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有一篇《况太守断死孩儿》,赞扬"况青天折狱似神",也是一个佐证。

当时,朝廷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济农仓存粟每年有几十万石,用来振济灾荒之余,还用来代交民间杂办赋役和历年拖欠的租赋。况钟为政,纤悉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劝善惩恶;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出关入关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正统四年(1439年),况钟任苏州知府已九年,要赴北京考绩,朝见皇帝。在明朝,地方官进京朝见,一般都要带搜刮来的金银珍宝,名产土仪,遍送京城里的势宦权贵,当时流行过的一首歌谣里唱道:"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畚斗,布政是驻袋口,都将去京里抖。"而况钟进京朝见,却两袖清风,不带一锱一铢。他赴京临行时,作诗和前来饯行的苏州人民告别,其中二首说:

其一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其二检点行囊一轻,长安望去几多程。

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持天日盟。

况钟在《示诸子诗》中说他自己"虽无经济才,沿守清白节。"告诫他的儿子"非财不可取,勤俭用无竭。"可以说明他以俭约律己的生活态度。他生前俭省,死后薄葬。在十年浩劫时,他的坟墓曾被挖掘,结果发现墓内除随身几件衣服和一根发簪外,一无所有,足以证明况钟的清白俭朴    

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正统六年,况钟任期已满应当升迁,府中百姓二万余人,前往巡按御史张文昌投诉,请求让况钟继续任职。英宗下诏进况钟食正三品俸禄,仍然留任知府。次年十二月,况钟死于任上。苏州府吏民相聚哭悼,为他立祠致祭。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比不上他。

1956年,昆曲《十五贯》上演后,经毛泽东、周恩来推荐观看,况钟的清官之名享誉全国。